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與「沙」有關的成語

與「沙」有關的成語
※沙:ㄕㄚ(名詞)1.細碎的石粒。如:「泥沙」、「風沙」、「飛沙走石」。亦稱為「沙子」。
2.水邊的土地。
詩經˙大雅˙鳧鷖:「鳧鷖在沙,公尸來燕來宜。」毛亨˙傳:「沙,水旁也。」
3.細碎而呈顆粒狀的東西。如:「豆沙」、「金沙」、「鐵沙」。
4.姓。如宋代有沙世堅。
(副詞)5.聲音嘶啞。如:「沙啞」。
周禮˙天官˙內饔:「鳥皫色而沙鳴。」鄭玄˙注:「沙,澌也。」
(形容詞)6.瓜果過度成熟,使肉質鬆散而呈微粒。如:「沙瓤的西瓜」。
7.粗糙呈顆粒狀的。如:「沙紙」。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沙糖,中國本無之。唐太宗時,外國貢至。」
(助詞)8.語尾助詞。同「唦」。相當於「啊」。
元˙君寶˙曲江池˙第一折:「不因你個小名兒沙,他怎肯誤入桃源?」

○一片散沙:ㄧ ㄆㄧㄢˋ ㄙㄢˇ ㄕㄚ人心渙散,缺乏凝合的力量,不能團結起來。亦作「一盤散沙」。
如:「如果每個人都像你一樣自私自利,我們這一班豈不變成一片散沙?」
○一盤散沙:ㄧ ㄆㄢˊ ㄙㄢˇ ㄕㄚ比喻人心渙散,缺乏凝合的力量,不能團結組織起來。亦作「一片散沙」。←→眾志成城。
如:「我們必須緊密的團結在一起,不要像一盤散沙。」
○平沙落雁:ㄆㄧㄥˊ ㄕㄚ ㄌㄨㄛˋ ㄧㄢˋ樂曲名。我國古代流傳很廣的琴曲,內容描寫沙灘上群雁起落飛鳴、回翔呼應的情景。現存琴譜的同名作品有百種,這些琴譜的分段雖然不同,演奏時音節大致相同,也能用其他種樂器演奏。
○打破沙鍋:ㄉㄚˇ ㄆㄛˋ ㄕㄚ ㄍㄨㄛ比喻追根究柢,非問個清楚不可。
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三十齣:「也只為著這些,你直待要打破砂鍋,是你招災攬禍。」
○命染黃沙:ㄇㄧㄥˋ ㄖㄢˇ ㄏㄨㄤˊ ㄕㄚ指死亡。黃沙,黃泉。
清平山堂話本˙張子房慕道記:「倘若大限到來,身歸泉世,命染黃沙,如何留得。」
○披沙揀金:ㄆㄧ ㄕㄚ ㄐㄧㄢˇ ㄐㄧㄣ去蕪存菁,比喻精選。亦作「排沙簡金」、「披沙簡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連毛帶血。
唐˙高仲武˙中興閒氣集˙卷下˙崔峒:「斯亦披沙揀金,往往見寶。」
○披沙簡金:ㄆㄧ ㄕㄚ ㄐㄧㄢˇ ㄐㄧㄣ去蕪存菁,比喻精選。亦作「排沙簡金」、「披沙揀金」。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上˙晉黃門郎潘岳:「陸文如披沙簡金,往往見寶。」
○排沙簡金:ㄆㄞˊ ㄕㄚ ㄐㄧㄢˇ ㄐㄧㄣ去蕪存菁,比喻精選。亦作「披沙揀金」、「披沙簡金」。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潘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
○沙裡淘金:ㄕㄚ ㄌㄧˇ ㄊㄠˊ ㄐㄧㄣ從沙礫中淘黃金。比喻費力多但功效不大。亦用於比喻從大量材料中擷取精華。
元˙楊訥˙劉行首˙第三折:「恰便似沙裡淘金、石中取火、水中撈月。」

○泥沙俱下:ㄋㄧˊ ㄕㄚ ㄐㄩˋ ㄒㄧㄚˋ=牛驥同皁、魚龍混雜、龍蛇混雜。
泥土和沙子隨著河流沖下來。比喻人或事物不論好壞均混雜一起。
清˙袁枚˙隨園詩話:「人稱才大者,如萬里黃河,與泥沙俱下。余以為此粗才,非大才也。」
○含沙射影:ㄏㄢˊ ㄕㄚ ㄕㄜˋ ㄧㄥˇ傳說水中有一種叫蜮的怪物,能含沙噴射人影,使人得病。比喻暗中害人。或作「含沙射人」。=暗箭傷人。
見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二。
幼學瓊林˙卷三˙人事類:「含沙射影,言鬼蜮之害人。」
明˙屠隆˙綵毫記˙第三十四齣:「何物含沙射影,一出神京,輾轉飄零萍梗。」
○走石揚沙:ㄗㄡˇ ㄕˊ ㄧㄤˊ ㄕㄚ形容風刮得非常狂暴。亦作「飛沙走石」。
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忽然狂風大作,走石揚沙,所斬之屍,皆跳起來。」
○飛沙走石:ㄈㄟ ㄕㄚ ㄗㄡˇ ㄕˊ沙土飛揚,石塊滾動。形容風力迅猛。亦作「走石飛砂」、「飛砂走石」、「飛砂轉石」、「揚砂走石」。
三國演義˙第十回:「兩馬相交,忽然狂風大作,飛砂走石,兩軍皆亂,各自收兵。」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天書非同小可,飛沙走石,驅逐虎豹,變化人馬。」
○飛沙走礫:ㄈㄟ ㄕㄚ ㄗㄡˇ ㄌㄧˋ沙土飛揚,小石塊滾動。形容風勢猛烈。亦作「飛沙揚礫」、「飛砂揚礫」。
北齊書˙卷二十七˙劉豐傳:「忽有暴風從東北來,正晝昏暗,飛沙走礫,船纜忽絕,漂至城下。」
○飛沙揚礫:ㄈㄟ ㄕㄚ ㄧㄤˊ ㄌㄧˋ形容風力迅猛。亦作「飛沙走礫」、「飛砂揚礫」。
宋書˙卷三十四˙五行志五:「暴風迅起,從丑上來,須臾轉從子上來,飛沙揚礫。」

○沙文主義:ㄕㄚ ㄨㄣˊ ㄓㄨˇ ㄧˋ起因於法國士兵沙文(Nicolas Chauvin)盲目崇拜拿破崙的軍功,遂自以為優越而鄙視其他國族。後用於指非理性而狹隘的愛國主義。今亦用於指狂熱自大,極端本位主義者。如男性沙文主義、文化沙文主義。
○沙漠之舟:ㄕㄚ ㄇㄛˋ ㄓ ㄓㄡ駱駝的別名。見「駱駝」條。
○沙盤推演:ㄕㄚ ㄆㄢˊ ㄊㄨㄟ ㄧㄢˇ在沙盤上模擬作戰方針、策略。後多用於對事情的未來發展、結果進行模擬評估,充分掌握事情的演變脈動,以達成預期目標。如:「政府為求順利進入各種國際組織,事先都做過縝密的沙盤推演。」
○折戟沉沙:ㄓㄜˊ ㄐㄧˇ ㄔㄣˊ ㄕㄚ斷折的戟沉埋在沙裡。形容慘烈戰鬥之後的戰場遺跡。
唐.杜牧.赤壁詩:「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明.陸世廉.西臺記.第一齣:「今日呵!折戟沉沙,還將認取前朝。」
○村沙樣勢:ㄘㄨㄣ ㄕㄚ ㄧㄤˋ ㄕˋ笨拙呆傻的樣子。或作「村勢煞」、「村村勢勢」。
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覷不的村沙樣勢,也是我前緣廝勘對。」

○炊沙鏤冰:ㄔㄨㄟ ㄕㄚ ㄌㄡˋ ㄅ|ㄥ煮沙不能成飯,刻冰不能作器。比喻徒勞無功,白費氣力。
宋˙張淏˙雲谷雜記˙卷首˙書侍郎徐公帖後:「絕編壞簡徒自苦,炊沙鏤冰初何功?」
○炊沙成飯:ㄔㄨㄟ ㄕㄚ ㄔㄥˊ ㄈㄢˋ煮沙子作飯。比喻徒勞無功,白費力氣。或作「炊沙作飯」、「炊砂作飯」。
宋˙朱熹˙朱子全書˙卷七˙大學˙聖經:「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飯也。」
○蒸沙成飯:ㄓㄥ ㄕㄚ ㄔㄥˊ ㄈㄢˋ用以比喻不可能的事情。語本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如蒸沙石欲成其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石沙成故。」如:「他的能力不夠,你卻硬要他擔此重任,這簡直是蒸沙成飯,絕對不可能成功!」

○恆河沙數:ㄏㄥˊ ㄏㄜˊ ㄕㄚ ㄕㄨˋ印度恆河的沙多到不可計數。形容數量極多。簡稱為「恆沙」。=不可僂指算、多如牛毛、更僕難數、車載斗量←→鳳毛麟角、寥若辰星、寥若晨星、寥寥無幾。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槐西雜志三:「然則一家一灶神耳,又不識天下人家如恆河沙數,天下灶神亦當如恆河沙數。此恆沙數之灶神,何人為之?」
○胠沙思水:ㄑㄩ ㄕㄚ ㄙ ㄕㄨㄟˇ魚受阻於沙灘而想到水。比喻來不及挽救。語本荀子˙榮辱:「鯈者,浮陽之魚,胠於沙而思水,則無逮矣。」
○唱籌量沙:ㄔㄤˋ ㄔㄡˊ ㄌㄧㄤˊ ㄕㄚ南朝劉宋名將檀道濟伐魏,因糧食不繼而還,加上後有追兵,故軍心渙散。道濟乃利用夜晚,叫人以沙充糧,高聲報數,假裝存糧尚足。如此一來,軍心穩定,魏兵也不敢再追。後比喻製造假象,欺矇敵人。
見南史˙卷十五˙檀道濟傳。
蕩寇志˙第二回:「且疏了他的防備,那時同你高飛遠走,他怎生奈何?這叫做唱籌量沙的計。」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休怪我村沙樣勢,平地上起孤堆。」
○韓信囊沙:ㄏㄢˊ ㄒㄧㄣˋ ㄋㄤˊ ㄕㄚ漢韓信攻齊,與龍且軍夾濰水對峙,乃令人用袋盛沙,堵住濰水上游,假裝戰敗,誘敵渡水追擊。後撤沙放水,使敵軍多半不得渡,趁機攻擊,大敗楚軍。見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傳。
○黃沙蓋面:ㄏㄨㄤˊ ㄕㄚ ㄍㄞˋ ㄇㄧㄢˋ比喻死亡。
西遊記˙第四十回:「若肯捨大慈悲,救我一命回家,就典身賣命,也酬謝師恩。致使黃沙蓋面,更不敢忘也。」
○焦沙爛石:ㄐㄧㄠ ㄕㄚ ㄌㄢˋ ㄕˊ將沙石燒得焦爛。形容天氣非常炎熱。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為寒則疑冰裂地,為熱則焦沙爛石。」
○聚沙之年:ㄐㄩˋ ㄕㄚ ㄓ ㄋㄧㄢˊ兒童愛玩泥沙,故稱兒童時期為「聚沙之年」。
唐˙于志寧˙大唐西域記敘:「奇開之歲,霞軒月舉;聚沙之年,蘭薰桂馥。」
○聚沙成塔:ㄐㄩˋ ㄕㄚ ㄔㄥˊ ㄊㄚˇ本指兒童堆積泥沙成佛塔的遊戲,雖是遊戲也能成就功德。後比喻積少成多。=集腋成裘、眾志成城、積少成多。
見妙法蓮華經˙卷一。如:「只要努力,必能聚沙成塔,顯現成績。」

○弄鬼搏沙:ㄋㄨㄥˋ ㄍㄨㄟˇ ㄅㄛˊ ㄕㄚ把力氣耗費在虛無飄渺的鬼怪和瑣碎繁多的細沙上。比喻徒費心力。明˙康海˙中山狼˙第一折:「誰弱誰強排蟻陣,爭甜爭苦鬧蜂衙。但逢著稱孤道寡,儘教他弄鬼搏沙。」
○摶沙作飯:ㄊㄨㄢˊ ㄕㄚ ㄗㄨㄛˋ ㄈㄢˋ把沙子捏聚成飯團。比喻白費心力。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七˙如是我聞:「然則與此輩論交,如摶沙作飯矣。」
○摶沙嚼蠟:ㄊㄨㄢˊ ㄕㄚ ㄐㄩㄝˊ ㄌㄚˋ摶沙不能成形,嚼蠟毫無滋味。比喻空虛乏味。
元˙楊立齋˙哨遍˙世事摶沙嚼蠟套:「世事摶沙嚼蠟,等閑榮辱休驚訝。」

○蟲沙猿鶴:ㄔㄨㄥˊ ㄕㄚ ㄩㄢˊ ㄏㄜˋ相傳周穆王南征,全軍盡沒,君子化為猿與鶴,小人化為蟲與沙。後比喻陣亡的將士。
見太平御覽˙卷九一六˙羽族部˙鶴。
唐˙韓愈˙送區弘南歸詩:「穆昔南征軍不歸,蟲沙猿鶴伏以飛。」
○蟲沙微類:ㄔㄨㄥˊ ㄕㄚ ㄨㄟˊ ㄌㄟˋ比喻微小無足輕重的東西。
唐˙皇甫枚˙王知古:「某蟲沙微類,分及湮淪;而鐘鼎高門,忽蒙採拾。」
○猿鶴蟲沙:ㄩㄢˊ ㄏㄜˋ ㄔㄨㄥˊ ㄕㄚ比喻將士出征戰死沙場。亦作「猿鶴沙蟲」。
語本太平御覽˙卷九一六˙羽族部˙鶴˙引抱朴子曰:「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
○猿鶴沙蟲:ㄩㄢˊ ㄏㄜˋ ㄕㄚ ㄔㄨㄥˊ比喻將士出征戰死沙場。見「猿鶴蟲沙」條。
清˙黃遵憲˙述聞詩八首之二:「螟蛉果臝終誰撫,猿鶴沙蟲總可哀。」

○一沙一世界:出自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天真的預兆》:「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中握無限,剎那即永恆。」透過一粒沙子可以看到整個世界,在一朵野花中發現美麗的天堂,將無窮的奧秘握在手掌之中,一剎那即可頓悟永恆的真理。
佛經也有一句偈語:「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兩者皆饒富禪意,意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論是一朵花、一片葉、一粒沙,都是指由小可以窺大,從平凡中能見不平凡,細心體會萬事萬物,任何一個渺小的東西,都擁有無窮的奧秘。
○眼裡不揉沙子:ㄧㄢˇ ㄌㄧˇ ㄅㄨˋ ㄖㄡˊ ㄕㄚ ˙ㄗ比喻不受矇蔽。如:「光棍兒眼裡不揉沙子,你還是老實招出來的好。」
○眼裡揉不下沙子:ㄧㄢˇ ㄌㄧˇ ㄖㄡˊ ㄅㄨˋ ㄒㄧㄚˋ ㄕㄚ ˙ㄗ比喻無法容忍。
紅樓夢˙第六十九回:「奶奶寬洪大量,我卻眼裡揉不下沙子去。讓我和他這淫婦做一回,纔知道。」
○打破沙鍋璺到底:ㄉㄚˇ ㄆㄛˋ ㄕㄚ ㄍㄨㄛ ㄨㄣˋ ㄉㄠˋ ㄉㄧˇ指沙鍋被打破,裂痕從頂到底。比喻對事情尋根究柢。璺,陶瓷的裂痕。亦作「打破砂鍋問到底」。
元˙吳昌齡˙東坡夢˙第四折:「葛藤接斷老婆禪,打破沙鍋璺到底。」
元˙王實甫˙破窯記˙第二折:「打破砂鍋璺到底,俺娘將著一分充饑飯。」
○蒺藜沙上野花開:ㄐㄧˊ ㄌㄧˊ ㄕㄚ ㄕㄤˋ ㄧㄝˇ ㄏㄨㄚㄎㄞ比喻英才埋沒。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一折:「我不能勾丹鳳樓前春中選,伴著這蒺藜沙上野花開。」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白色的細沙混在黑土中,也會跟它一起變黑。比喻好的人或物處在污穢環境裏,也會隨著污穢環境而變壞。涅:黑土。

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

復周善昌書

復周善昌書
◎今為彼寄安士全書一部,祈於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一段注及證,並萬善先資、欲海回狂、西歸直指,各書之問答辨惑處,詳細研閱,方不致自己把自己當做無根之人。雖暫活幾十年,一死便消滅無有,豈不可憐之極?若知身死而神不滅,則其為壽也,何止天長地久?若肯修持,求生西方,則盡未來際作一切眾生之大導師,豈不偉然大丈夫哉?(三)復周善昌書
   9/10出席台中蓮社的念佛班會,與蓮友共同研討《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的一篇文章,感受甚深,可供淨宗行人策勉一番。末學試著將全文翻成白話,並補充部分詞語解釋,特別拿來跟大眾分享,大意如下:
答覆周善昌居士的一封信
    現在我為他寄上〈安士全書〉這一部書,希望他對於其中有關文昌帝君『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一段的注釋及引證事例,還有戒殺的〈萬善先資〉、戒淫的〈欲海回狂〉、闡述念佛求生極樂之理的〈西歸直指〉,共四種書提出了許多的疑問、解答,辨析、破惑等內容,都值得我們詳細研究閱讀,才不致自己因陷於無知,而把自己當做空談理論、缺乏事實根據的人。試想一般人雖然在俗世短暫存活了幾十年,一旦死了便消失殞滅、不再有任何影蹤,豈不是可憐到極點?假若能瞭解有形的身體死後,無形的精神並不會消滅,那麼人的壽命,何止是天長地久?若是肯認真修持,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盡未來際可作一切眾生的偉大心靈導師,豈不是更莊嚴宏偉的大丈夫嗎?

【注釋】
○安士全書:印光法師‧重刻《安士全書》序一(節錄):
安士先生,宿植德本,乘願再來。博極群書,深入經藏。覺世牖民,引為己任。淑身變俗,用示嘉謨(同「模」)。以奇才妙悟之學識,取靈山(指佛法)、泗水(指孔學)之心法,就帝君隨機說法之文,著斯民雅俗同觀之註。理本於心,詞得其要。徵引事實,祛迷雲於意地。闡揚義旨,揭慧日於性天。使閱者法法頭頭,有所仿效。心心念念,有所警懲。直將帝君一片婆心,徹底掀翻,和盤托出。俾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訓受訓,悉皆釋然,毫無遺憾。
而又悲心無既,慈願莫窮。欲使斯民推忠恕以篤胞與,息刀兵而享天年;守禮義以敘彝倫,好令德而遠美色。
因著戒殺之書,曰《萬善先資》;
戒淫之書,曰《欲海回狂》。
良由世人殺業最多,淫業易犯。以故不憚煩勞,諄諄告誡。
又以泛修世善,止獲人天之福,福盡墮落,苦毒何所底極?乃宗淨土經論,採其逗機語言,集為一書,名曰《西歸直指》。普使富貴貧賤,老幼男女,或智或愚,若緇若素,同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迥出輪回,直登不退。謝妄業所感之苦,享吾心固有之樂。
前三種雖明修行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
後一種雖明了生死法,而亦須修行世善。
至於惠吉逆凶,縷析條陳;決疑辨難,理圓詞妙。其震聾發聵之情,有更切於拯溺救焚之勢。誠可以建天地,質鬼神,羽翼六經,扶持名教。
允為善世第一奇書,與尋常善書不可同日而語。不謂之菩薩乘本願輪,現居士身,說法度生者,吾不信也。

重刻《安士全書》序二:安士先生恭稟佛敕,特垂哀愍,因著《欲海回狂》以戒淫,《萬善先資》以戒殺。
徵引事實,詳示因果。切企舉世之人,同懷乾父坤母,民胞物與之真心。永斷傷風亂倫,以強陵弱之惡念。
又欲同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將《文昌帝君陰騭文》詳加註釋。俾日用云為,居心行事,大而治國安民,小而一言一念,咸備法戒,悉存龜鑒。由茲古聖先賢之主敬慎獨,正心誠意,不至徒存空談而已。
如上三種,文詞理致,莫不冠古超今,翼經輔治。以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聖賢之心法,而以雅俗同觀之筆墨發揮之故也。
雖然已能戒淫戒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若不了生脫死,安能保其生生世世不失操持?則恒生善道,廣修福慧,不墮惡趣,彼此酬償者,有幾人哉?而了生脫死,豈易言乎?唯力修定慧,斷惑證真者,方能究竟自由。餘則縱令尊為天帝,上而至於非非想天,福壽八萬大劫。皆屬被善惡業力之所縛著,隨善惡業力之所輪轉耳。
因是特依如來,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法,薈萃淨土經論要義,輯為一書,名曰《西歸直指》。
若能一閱是書,諦信不疑,生信發願,求生西方。無論根機之利鈍,罪業之輕重,與夫工夫之淺深,但能信願真切,持佛名號,無不臨命終時,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既往生已,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悟自心於當念,證覺道於將來,其義理利益,唯證方知,固非筆舌所能形容也。
此係以己信願,感佛慈悲,感應道交,獲斯巨益。較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其難易奚啻天地懸隔而已。

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於是訓於人曰: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忠主孝親,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憐貧。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家富提攜親戚,歲饑賑濟鄰朋。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奴婢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印造經文,創修寺院。捨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勿宰耕牛。勿棄字紙。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窮困。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剪礙道之荊棘,除當途之瓦石。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垂訓以格人非,捐貲以成人美。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篇中所言,皆帝君(即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現身說法,故以「吾」字發其端。曰「一十七世」,特將吾身中亙古亙今、生生不壞之物,指示後人也。人惟生不知來,死不知去,便謂形神消滅,無復來生,所以肆行罔忌。帝君深懼此種自誤誤人,流毒不淺,故以自己之一十七世,曉然正告天下也。帝君既有一十七世,則吾儕皆有一十七世。由是將為善,思及身後之福,必果;將為不善,思及身後之福,必不果(人唯知道有來春,所以留著來春穀。人若知道有來生,自然修取來生福)。識得此篇開端語,亦思過半矣。
細節參看──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
《陰騭文廣義》原序
文昌帝君,現聖賢身而為說法,著《陰騭文》,以訓士子。發端即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明乎人生必有後世,未嘗斷滅也。繼之以「如我存心,天必錫(同:賜)福」,明乎善惡必有徵應,纖毫不爽也。迨其篇終,直曰:「見先哲於羹牆(比喻對先賢前輩的仰慕和懷念),慎獨知於衾影(比喻為人光明磊落,獨處時亦問心無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尤見救世苦心,真誠切摯。非皆吾儒所當奉以周旋,罔敢隕越者乎?玉峰周子,縱觀三教之書,折衷百家之論,為之句詮字釋,縷析條分。而又推廣其未盡之旨,發所未聞,掃盡迂腐之庸談,大破管窺(見識狹小)之陋說。滔滔十萬餘言,號為《陰騭文廣義》。蕭子頌僖讀而快之,惜其剞ㄐㄧ劂ㄐㄩㄝˊ(指雕板)未半,即捐貲(ㄗ,同資)領袖。又得顧子受祺、金子堯封、羅子允枚,協力襄贊。於是清河昆仲,踵而成之。工既竣,周子索序於余。余讀訖歎曰:「君可謂垂訓以格人非。敝邑諸公,可稱捐貲以成人美。善與善遇,相得益彰(兩相烘托,更加光彩)。但願見者聞者,身體力行,更相化導罔俾。」
以下略舉其中一二:
天賜興儒
帝君曰:予方遊人間,至會稽山陰。見一隱者(即聖父),年五十許,焚香叩天祈嗣。時仲春丙夜,天文煥爛,張宿昭然在上,而隱者適姓張,予於是生焉。然予鄉剪發文身,習為夷俗。予既成童,心甚不樂。乃尋冠履,自習禮文(儒服儒冠,自此而始)。內外莫不以予為異。及其久也,從予者十有七八。一日,有耆舊謁予父,口誦唐虞大訓數篇(即成王顧命所陳者)。曰:「中國有使人傳此」。予好之,就彼習焉,隨口記授無遺。於是願學者,從而習之,皆以予為師焉。
初聞佛理
帝君曰:予在朝時,聞方外之言曰:西方之國(是天竺國,非極樂國),有大聖人(是釋迦牟尼佛,非阿彌陀佛),不言而自化,無為而自理,以慈悲為主,以方便為門,以齋戒為常,以寂滅為樂,視死生如朝暮,等恩仇如夢覺,無憂喜悲憤之情。蓋知浮生不久,而求無生者也。予嘗慕之。及辭榮歸,道逢隱者,行歌於市,深契於衷。予乃下車拜懇。行歌子仰天而歎,指予以心印,授予以正訣,曰:「此西方聖人歸寂法也。子能念而習之,可度生死,證無量壽。若得到於彼岸,則可成正覺;如中道而廢,猶不失為神仙。」予受教後,塵緣既畢,百慮俱灰。時值仲秋,會集親朋,留頌而逝(頌載《化書》)。
情動入胎
帝君曰:予既遷化,將往西方,適至洞庭君山,愛其勝境,因少留焉。予時上無君相臨制之威,下無骨肉繫累之念,超然物外,此樂何窮!久之,有二仙童,自天而下,以予為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一日見一婦人,年三十餘,呼號而來,祭且祝曰:「良人(即:丈夫)不幸,得罪於君(指:君王),竄死南荒,家鄉萬里,旅櫬(即:棺材)難歸。痛念堂有二親,身懷六甲,若山川神靈,察吾夫君,以忠獲罪,憐吾姑嫜(即:婆婆和公公),暮景無依,使得誕生一男,以續張氏,縱妾命不保,亦無憾焉。」予在雲路中,不勝其悲,涕泗從出(謹按:天人之身,無有涕泗。唯當命終之候,五衰相現,腋下始有微汗耳。帝君既有涕泗,尚在神道中可知)。忽身墮婦懷,懵然(糊塗無知的樣子)無覺。久之,聞人語曰:「是男,是男。」予開目視之,身在浴盆中,蓋已生世矣。
不愧孝友
帝君曰:予皇考姓張,諱無忌,事周厲王,為保氏(官名)。時王恥聞過失,至於監謗。怒皇考諫諍,竄死番陽。時予尚幼,從母黃氏,迎喪,歸葬河朔。十歲就外學,名予曰忠嗣,追先志也。既冠,王父平子,字予曰仲。母氏慈祥明辨,篤於教訓(帝君自言母氏日誦觀經,晚年無疾坐化。益信此時已有佛法)。值宣王即位,詔先朝臣子,死於非辜者,咸錄其後。予稟母命,詣京師,登肺石以自明。有詔復皇考官,諡曰「獻」。仍以予為保氏。予先有兄允思,不幸早世,母氏痛之,遂以次子楙陽承其後,以慰母心。王母趙氏終,王父尋亦不起。予以孫承子,服斬衰(ㄓㄢˇ ㄘㄨㄟ古代五種喪服之一。用最粗的麻布製成,不縫邊緣,服制三年。凡是兒女為父母、媳婦為公婆、嫡長孫為祖父母及妻為夫,皆穿此服)三年,哀毀聞於中外。時以孝友稱予字而不名。
【按】此即《詩》所謂張仲孝友也。帝君母夫人乃前日禱於君山之婦。未為母之時,帝君受其拜;既為母子後,彼復受帝君拜矣。然畢竟誰當拜,誰不當拜?是故觀於儒,而後知五倫之方;通乎釋,而後知五倫之圓。
降嗣赤帝
帝君曰:予見秦任酷法,視民如草芥,乃飛章奏帝,願以化身,援天下於塗炭之中,躋(達到)斯民於和樂之地。奈何帝命,以予為赤帝子之後。玉音可畏,予不敢抗。俄有九天監生大神,逼予受生。於雲霄間,下視人間,見火秦之後,宮闕鼎新,漢帝方與戚姬晤語。監生謂予曰:「此即赤帝子也。」予縱目間,為監生所擠(此即中陰身矣,帝君特未知耳)。墮於帝側戚姬之懷(凡人託生,必見父母會合。若是男胎,於父生瞋,於母生愛;若是女胎,反此。至於南洲生三洲,三洲生南洲,人間生天上,天上生人間,善道生惡道,惡道生善道,各有形相,詳載《藏經》,不能俱述)。恍然而覺。帝以予神骨相似,舉動不凡,甚鍾愛予。晚年欲以予為太子,既不果。帝萬歲後,卒為呂氏所殺。予母之死,尤被酷毒(須知張良四皓,宿生亦必有怨)。予深怨之,每思為率然(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蛇。孫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之相,盡吞諸呂而後已也(後果化蛇,可見一切唯心造矣)。
【按】予初讀佛書,見怨親平等,及怨從親起之說,心竊訝之。迨靜觀事理循環,乃知此種議論,非出世聖人不能道也。就夫人言,未有不以呂后為仇,高祖為恩者。然呂后之恨戚姬,皆由高祖之寵眷。迨寵眷漸深,至於欲易太子,而呂后之隱恨,遂不可復解矣。向使高祖當日,以等閒待之,不至若此寵眷,則夫人被禍,夫何至於此極也。然則呂后固戚之仇,而高祖亦豈得遂為恩耶?噫!此即怨從親起之說也(即此便是格物之學)。夫怨也,而從親起,即欲不作平等觀,不可得已。
邛池化龍
帝君曰:予自罹(遭遇)呂禍後,思報宿憤,不顧已往修積。雖諸呂死後,冥間備受苦楚,孽尚未清,然此時已共生於東海之濱,邛ㄑㄩㄥˊ池邑矣。邑令呂牟,呂后之後身也。予母夫人亦生於彼,復為戚氏。以前生享福太過,故至此貧悴,所嫁張子,老而乏嗣,以芟刈(ㄕㄢ ㄧˋ除草)為業。一日至野外,自傷無子,泣而禱天。乃相與割臂出血,瀝石凹中,且祝曰:「若此石下有動物生焉,亦遺體也。」予方感母氏心,不覺神識已經託彼。明日揭石視之,血化為蛇,金色寸長,余所為也。母收養逾年,頂上生角,腹下生足,能變化,每天欲雨,予為助之。身既長大,腹量寬廓,見羊豕犬馬,輒食之。邑令有良馬,呂產後身也,予拘而噬焉。令遂逮予父母入獄,限三日不得予,罪之以死。次日,予化儒生,謁令解之。令曰:「張老夫婦,家養妖蛇,食人六畜久矣,今又食吾馬。吾欲為民除害,而不肯放出,是彼自為妖也,必將戮之。」予曰:「物命相償,宿業所致。君欲為畜殺人,可乎?」令叱予使退。予曰:「君面有死氣,宜善自愛。」語畢,予隱形不現。左右皆以為妖。予乃奏天稱怨,陳前世母子無辜,死於諸呂,今欲報之。詞上而未報,乃不勝其憤,遂變化風雨,呼吸雲霧,復借海水,灌注城邑,周四十里皆陷,予乃身載父母而出焉。時孝宣之世,今所謂陷河者,是也。
〔按〕帝君雖以累世孝友,積功勵行,然畢竟是人天小果,未修出世大法。是以一生帝王家,忽然立腳不住。幸得後來遭遇釋迦,終成解脫耳。不然,怨怨相報,正無已時。所以菩薩苟欲救度眾生,必得先乘般若之船,而後可入生死之海也。
遇佛得度
帝君曰:予以呂後怨懟奏帝,未報而擅行之,雖一時快意,然氣平即悔。翌日玉音薦降,以海神晁閎,劾予擅用海水,陷溺平民五百餘戶,以口計之,二千餘命,除予前身仇懟,八十幾人外,餘俱夭枉。帝命賜譴,以予為邛池龍,羈囚積水之下。連年旱虐,水復為泥,身既廣大,無穴可容,烈日上臨,內外熱惱,八萬四千諸鱗甲中,各生小蟲,咂齧不已,宛轉困苦,不計春秋(地獄一晝夜,人間五百年)。一日晨涼,天光忽開,五色祥雲,浮空而過,中有瑞相,紺發螺旋,金容月瑩,現諸妙相,希有光明。山靈河伯,萬聖稽首,歡喜讚歎,聲動天地。復有天香,繚繞四合,天花紛墮,墮處生春。予乃耳目聰明,鼻觀通徹,心清口潤,聲音發揚,仰首哀號,乞垂救度。諸聖咸謂予曰:「此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也(大丈夫當如此矣)。今以教法,流行東土,汝既遭逢,宿業可脫。」予乃踴身入天光中,具陳往昔報應之理。世尊曰:「善哉!帝子。汝於向來,孝家忠國,作大饒益,特以人我之相,肆興殘害。汝今復有怨親之想,與瞋恚愚癡之念否?」予聞至理,心地開明,無人無我,諸念頓息。自顧其身,隨念消滅(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復為男子,得灌頂智,予歸依焉。
〔按〕龍有胎、卵、濕、化四種,其間苦樂相去,不啻天淵。所以娑竭羅龍王云:「龍趣之中,或有享福如天神者,或有受苦如地獄者,或有等於人畜餓鬼者,各隨宿業受報。」昔世尊與無量菩薩說法,有一盲龍居熱水中,遍身鱗甲內,為小蟲所唼(咬)食,號呼望救。又有無量餓龍,淚下如雨,各問宿世因緣。佛為一一開導,令其受三歸五戒,而後諸龍得脫苦趣(詳《大集經·濟龍品》)。信乎!佛為三界大師,四生慈父,光之所燭,能使盲視聾聞,跛行啞語也。帝君往昔,因聞歌有感,遂至下車投拜,則智慧靈根,植之者良厚。宜其面睹慈容,頓捐宿業也。
流矢集體
帝君曰:予以善功世修,漸復神職,而命債未償者,猶不吾置。復生於河朔(經云:宿世身骨,過於須彌山。所飲母乳,多於大海水)。從鄧艾伐蜀時,予為行軍司馬,勸艾從間道出,省鋒鏑ㄉㄧˊ之禍。迨其深入,遇諸葛瞻。許以封王瑯琊。瞻不聽。至於交綏,瞻之中堅,予所當也,流矢遍集予體,瞻方就擒。予欲營救之,而予已創甚矣,蓋向者邛池未償之報也。
〔按〕《楞嚴經》中,言殺業之報,縱使經於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然則邛池之報,尚屬瞬息間事耳,遂謂從此帳清無欠,恐猶未也。
當來證果
帝君曰:予從釋教,頓超不二法門,居清涼寶山,仍司民疾苦。時蜀患水災,人多飄蕩,又苦疫癘痼瘵ㄓㄞˋ癰疽之疾。予化里人,為作篙師,拯合溺者數千人。又化太醫生,親為診候,全活甚眾。會鷲峰古佛,為予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安樂不動地,遊戲三昧定慧王菩薩,釋迦梵證如來」(知帝君將來必成佛,則吾輩將來,亦必成佛矣)。
〔按〕鷲峰古佛者,即靈鷲山釋迦如來也。釋迦為現在賢劫千佛中第四尊佛,而曰古者,以其既入涅槃也。安樂不動聖號,乃帝君將來成佛之稱,正不知尚當經歷若干恆沙劫,供養承事若干佛,而後得證此位也。豈曰現今即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坐菩提樹而成正覺哉?帝君位次,尚在玉帝之下,夫以玉帝而望菩薩,猶遠之又遠,況帝君之於佛乎?若云現今即證斯果,則欲尊帝君而適以誣帝君矣。
帝君末後一世
帝君生於晉,姓張,諱亞,越人也。後徙蜀,即梓潼居焉。其人俊雅灑落,其文明麗浩蕩,為蜀中宗師。感時事,託為方外遊。及門諸子,建祠祀之,題曰文昌君。唐玄宗、僖宗,避寇入蜀,顯靈擁護。難平,詔封晉王。後人加稱曰帝,蓋尊之也。(四川七曲山清虛觀碑記)
○萬善先資集: (卷一~卷四)
夫人無智愚,莫不以殺為極苦,生為大德。罪、福之甚鉅者,莫過於戕生、止殺。
經云:轉輪聖王,出現世間,普行教命,令除殺業,而國土人民,壽命福樂,乃至不聞刀兵饑饉之名。
友人安士周子,慨然著書,警發良心,挽回殺運,搜抉分疏,披誠瀝血,兼示域外之曠觀,大破拘儒之陋說,期於大夢頓覺,沈屙必療而後已。實貪殘世界中大光明幢也。同志相勸,梓而傳之。念殺為戒首,仁為善元,諸聖昭垂,決定明誨,因目之為《萬善先資》。
清‧周夢顏(一名思仁,字安士,1656~1739年)
仁列五常首,慈居萬德先。皇哉三教論,異口若同宣。
人人愛壽命,物物貪生全。雞見庖人執,驚飛集案前。
豕聞屠價售,兩淚涌如泉。方寸原了了,祗為口難言。
驀受刀砧苦,腸斷命猶牽。白刃千翻割,紅爐百沸煎。
炮烙加彼體,甘肥佐我筵。此事若無罪,勿畏蒼蒼天。
古來生殺報,往復如轤旋。吾昔弱冠時,目擊生哀憐。
搜羅今昔事,將盈數萬言。誓拔三途苦,此志久愈堅。
落筆傷心處,一字一嗚咽。繡板貧無力,勸募亦辛艱。
崎嶇三四載,今日方流傳。奉勸賢達者,留神閱是編。
〔出處〕清‧周夢顏的〈勸閱是集者〉,此篇是戒殺之綱領,參閱《安士全書‧萬善先資集‧卷一》。
○欲海回狂: (卷一~卷三)
盱衡今古,因及福善禍淫之理,君喟然長籲而作曰:「色欲之惑人,甚矣哉!賢智猶或不免,況其他乎?」
余復舉前言,君即於是日焚香盥手,握筆構思,每發一論,必欲洞見原本,豁人心目,而又廣搜三教典籍,以備參考。
願見者聞者,作清夜之鐘,饑鄉之穀,日置案頭,以供賞玩,則慧性既開,福緣自固。至於此集之探源發奧,光怪陸離,當世自有巨眼,余又何容贊一詞哉!
康熙廿一年壬戌十一月既望,姑蘇顧萼青林氏題
○辨惑:使混淆迷惑的問題清楚地顯現出真面目。
論語˙顏淵:「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無根:比喻無所憑依。
語本漢書˙卷一○○˙敘傳上:「上無所蒂,下無所根,獨攄意乎宇宙之外,銳思於毫芒之內。」
○身死而神不滅:有形的身體即使死了,無形的精神也不會消滅。肉體生命有限,精神可以無窮。人死非斷滅,人死以後,還有報應,還有輪迴,並不是人死之後,完全斷滅。
○天長地久:天地永恆無窮的存在著。後用以形容時間悠遠長久。亦作「地久天長」、「天長地遠」。
語出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唐˙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明˙高濂˙玉簪記˙第十九齣:「天長地久君須記,此日裡恩情不暫離,從此後情詞莫再題。」
○導師:佛教用語:(1)指引導眾生去迷就正的人為導師。
新名詞訓纂˙學屬˙導師引佛報恩經:「導師者,導以正路,示涅槃經,使得無為長樂故。」
(2)指僧伽中的上座。

【轉貼補充】論《安士全書》的思想內涵   曾琦雲居士述

一、《安士全書》以淨土為指歸
《安士全書》為清代周安士先生所著,清末民初曾廣為流傳。此書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受到廣泛推崇,號稱中國淨土宗十三祖的民國高僧印光法師在序言中說:「誠可以建天地,質鬼神,羽翼六經,扶持名教,允為善世第一奇書。」他倡印的第一部書就是《安士全書》,發行後迅即流通達三百多萬冊。許多名人也深受其影響。魯迅先生早年愛讀《安士全書》;弘一大師(李叔同)、夏丏尊、豐子愷等名人對其極為推崇。
作者周夢顏,又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讀書人。博通經藏,深信淨土法門,自號為懷西居士。乾隆四年正月,與家人訣別,說自己就要歸西了,家人請以香水沐浴,他阻止說:「我已經香水沐浴很久了!」談笑而逝,奇異香氣非常濃郁,充滿了房間,時年八十四歲。這是安士居士傳記所記載的史實,從安士居士一生的行持來看,我們不難發現,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仰者,並且以淨土法門作為最後的皈依。所以在《安士全書》的四部書中,《西歸直指》才寫出了作者最後的本意。
因為《安士全書》前三部書是寫如何做好一個人,一般讀者還不會明白安士居士的本意,所以作者最後和盤托出,寫出《西歸直指》,指歸淨土。讀《安士全書》,真是一步一個臺階,到最後直登解脫的殿堂。印光大師在序言中說:「泛修世善,止獲人天之福,福盡墮落,苦毒何所底極?乃宗淨土經論,採其逗機語言,集為一書,名曰《西歸直指》。普使富貴貧賤,老幼男女,或智或愚,若緇若素,同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迥出輪迴,直登不退。謝妄業所感之苦,享吾心固有之樂。」
淨土法門是佛教裏面流傳最廣、信眾最多的宗派,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即說明了佛教淨土法門在我國廣大人民群眾中的深遠影響。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故名淨土宗。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又稱蓮宗。實際創立者為唐代善導,到印光為止,共有蓮宗十三祖。按近代印光所撰《蓮宗十二祖贊》,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ㄓㄨ)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為蓮宗十二祖。
《西歸直指》將佛教淨土經典精要(淨土綱要)、淨土疑難問答(疑問指南、啟信雜說)歷代往生記錄(往生事略)等彙編一處,有提綱挈領的作用。雖然淨土法門修行簡單,但是由於歷史悠久,修行者眾多,使它的思想體系變得博大精深起來。要瞭解它的具體內容,就必須先讀《西歸直指》。《西歸直指》將淨土宗的精華提供給了讀者,不管是研究者,還是信仰者,都能夠從這裏瞭解佛教淨土宗的奧義。
《西歸直指》從「淨土綱要」開始,其內容包括了淨土三經,即《阿彌陀經》(小本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大本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的基本內容,有阿彌陀佛得名和成佛的來歷,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西方極樂世界的具體情形,修行淨土宗幾種常見的宗教儀式。讀者通過《西歸直指》,將對佛教當今修行最多的淨土宗有比較全面的瞭解。

二、《安士全書》教我們先做好一個人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走上解脫之道。但是不管是學哪個法門,都需要打好基礎,這就是先要做好一個人,不能做好一個人,就談不上出世,所謂出世不離入世。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所以做人很重要。怎麼做好人呢?最重要就是要戒殺和戒淫,因為殺和淫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所以《安士全書》就專門寫了《欲海回狂》和《萬善先資》兩部書。這是修行下手的根本啊!印光大師在序言中說:「欲使斯民推忠恕以篤胞與,息刀兵而享天年;守禮義以敘彝倫,好令德而遠美色。因著戒殺之書,曰《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曰《欲海回狂》。良由世人殺業最多,淫業易犯。以故不憚煩勞,諄諄告誡。」作者花大力氣來寫這兩部書,是不是有點輕重倒置呢?沒有!印光大師說得好:「前三種雖明修行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後一種雖明了生死法,而亦須修行世善。」即要想往生淨土,還需要修行世善。
《萬善先資》的中心主題為戒殺,從戒殺出發,提倡人類的慈悲和平。戒殺是中國三教文化的重要內容。儒家認為君子仁民愛物,慈心不殺,先從小事做起。《論語》記:「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孟子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他見齊宣王不忍牛之觳ㄏㄨˊ觫ㄙㄨˋ而就死地,就稱讚齊宣王「是心足以王矣!」他認為行王道,先當仁心不殺,「獸相食,且人惡之。」即禽獸互相吞食,人且厭惡它,何況人類互相殘殺?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即是說第一個造作木偶土偶來殉葬的人,一定會斷子絕孫的!孟子解釋說「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因為偶像是人形,卻用來殉葬,非仁也。孟子說「仁者無敵」,能王天下。而欲仁於天下者,首當戒殺。「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猶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孟子‧梁惠王》)佛教把戒殺列為重要戒律,非常重視戒殺。《楞嚴經》說:「殺心不除,塵不可出。」《普賢行願品》云:「眾生至愛者身命,諸佛至愛者眾生,能救眾生身命,則能成就諸佛心願。」《智度論》曰:「諸餘罪中,殺業最重。」《婆沙論》曰:「若一日一夜持不殺戒,於當來世中,決不遇刀兵災。」
《欲海回狂》極談邪淫的危害性,旁徵博引,指點迷津,向迷者點破:食色,性也;邪淫,萬惡之源也。(淫為萬惡首)孔子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佛陀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攀緣聲色,心被物轉,失去如來清淨本性。《欲海回狂》發掘聖人的說法,彙集三教典籍之精華,引用正反兩方面的典型事例和故事,從現象到本質將邪淫的危害和盤托出,苦口婆心,發人深省。
所謂邪淫即是指超出正統夫妻關係之外的淫亂。例如與有夫之婦或者有婦之夫發生關係,都屬於邪淫。其他如強姦、手淫、亂倫、同性戀等都屬於邪淫之列。佛教在家信徒的居士五戒,包括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飲酒。其中戒淫一條,即是指戒邪淫。因為在家信徒,都有妻室兒女,夫妻不可能沒有性關係,所以佛教把夫妻之間的性關係叫做正淫,把夫妻之外的性關係叫做邪淫,正淫是允許的,邪淫是不允許的,要戒除。
《欲海回狂》旨在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事業,出世與入世不相脫離,所以此集內容,正如安士先生所說:有為保家而發者,有為保身而發者,有為獲福消災而發者,有為修身養性而發者,有為超生死出三界而發者。譬如藥草店中,萬物皆備。惟在自識其病者取之罷了。

三、《安士全書》的中國文化精神
《安士全書》第一部書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文昌帝君」,俗稱「文曲星」,是中國歷史上信仰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遠的神。他主宰人間功名利祿、文運科名,被廣大文人儒士所崇拜。同時他被列入道教神仙系統中一位重要的神,勸人廣行陰騭,致力於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從而實現最高理想。在《文昌化書》中又記載了文昌帝君遇佛授記,那麼文昌帝君與佛教也有不解之緣了。既然文昌帝君在三教中都有如此高的地位,那麼他成為中國歷史上各階層人們共同崇拜的對象,就理所當然了。要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就不能忽視這一歷史現象。
文昌信仰的文化內涵集中體現在《文昌帝君陰騭文》中,這本書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極其廣泛和深遠,與《太上感應篇》、《關帝覺世真經》同為過去社會上十分流行的勸善書。《文昌帝君陰騭文》是中國文化教人為善去惡的範本,它以入世為基礎,以因果律為準繩,告誡人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從而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
為何清朝大居士‧周安士所著《安士全書》四冊,把《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放在最前面呢?印光大師在序言中說:「又欲同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將《文昌帝君陰騭文》,詳加註釋,俾日用云為,居心行事,大而治國安民,小而一言一念,咸備法戒,悉存龜鑒。由茲古聖先賢之主敬慎獨,正心誠意,不至徒空談而已。」又在第二序中說:「其振聾發聵之情,有更切於拯溺救焚之勢。誠可以建天地,質鬼神,羽翼六經,扶持名教。允為善世第一奇書,與尋常善書不可同日而語。不謂之菩薩乘本願輪,現居士身,說法度生者,吾不信也。」印光大師稱安士先生是菩薩再來,那麼其所著《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便體現了大乘佛教的精神。事實上「陰騭」即是菩薩精神的代名字,「陰騭」即是「陰德」之意。「陰」者,不求人知也,默默無聞地奉獻,做了好事不留名,正如《金剛經》所反覆闡述的度無量眾生而不作有度之相。所以,印光大師將《安士全書》等同佛經。《安士全書》具有中國文化的特徵,是中國的佛經,更能被中國人所接受。
在中國歷史上,三教並行發展,並有三教同源之說,其中雖也有爭論,但不管哪位讀書人,或者自稱與佛道無緣的人,他們的案頭上無不擺上《文昌帝君陰騭文》。這本書為什麼成為歷代家庭教育的範本呢?因為人們普遍地認為科名祿位、文章學問,無不從陰德中來,不積陰德,便無以自立,這本書是對為善者的鞭策,是對為惡者的警誡,反覆說明了積陰德的道理,適應了傳統文化的共同要求。

四、《安士全書》需要以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本書被印光法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奇書,在佛教界被認為是準佛經。全書以佛教思想為主線,融彙諸宗,歸心淨土,深刻地詮釋了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三教文化,彙集了許多傳說軼聞、歷史故事,契理契機,雅俗共賞、啟迪智慧,有益於勸人為善、濟世救人、淨化心靈。本書不僅適合於佛教界人士閱讀,對廣大普通讀者也會有所教益。但是,像這樣一本對社會道德極有勸化作用的善書,在近代漸漸消逝,今天的讀書人就很少知道這本書的名字了。這就是我要寫作《安士全書白話解》的初衷。
回憶我學佛的歷史,把我引入佛門的應該就是《安士全書》。回想我當初在老家湖南時,書生意氣,找不到人生的歸宿,很是苦悶。有一天,經人引見,遇到一位老出家人,經他開導後,即送我一套安士全書,從此我才知山外有山、樓外有樓,大千世界原來如此,不覺悲從中來,此時即發願要譯註此書,讓這一文化瑰寶以嶄新的面貌再出現在世人面前。當時我赴廣東幫助香港居士何澤霖先生弘法,與《廣東佛教》編輯部主編黃禮烈居士相識,黃主編催促我完成這一願望,我每譯註一部分,他就在《廣東佛教》上刊登,並發動助印,沒有多久就出版了《安士全書白話解》。此書第一版出來後,很受歡迎。現在黃老居士已經往生,而最早送我書籍的那位老僧也已經圓寂,他的弟子為他建塔,三年後發現他肉身不腐。
曾琦雲居士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