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以『至』為字根衍生的字


以『至』為字根衍生的字



 

厔、庢、窒 

耋、臷   

 

桎、洷、蛭、銍、輊、駤

侄、姪、挃、秷 

垤、峌、眰、絰   

 


致、郅

 

 

 

──歡迎引用資訊,但請註明來源!

※至:ㄓˋ(動詞)1.到達、來到。

論語˙子罕:「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形容詞)2.大、完善。

孝經˙開宗明義章:「先王有至德要道。」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副詞)3.極、甚。

呂氏春秋˙雜俗覽˙為欲:「天子至貴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壽也。誠無欲,則是三者不足以勸。」

文選˙李密˙陳情表:「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

(連詞)4.表示轉折的語氣。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傳:「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名詞)5.二十四節氣之一。如:「冬至」、「夏至」。

6.二一四部首之一。

 

※致:ㄓˋ(動詞)1.給予。

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魯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則吾猶可以止。」

晉書˙卷四十三˙山濤傳:「今致錢二十萬﹑穀二百斛。」

2.達到。

莊子˙外物:「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

3.傳達、表示。

詩經˙小雅˙楚茨:「工祝致告,徂賚孝孫。」

三國志˙卷二十四˙魏書˙崔林傳:「仗節統事,州邵莫不奉牋致敬。」

4.招引、延攬。

易經˙需卦˙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漢書˙卷三十九˙蕭何傳:「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

5.歸還、退回。

公羊傳˙宣公元年:「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

6.盡心、盡力。

論語˙子張:「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7.推極、窮究。

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名詞)8.旨趣、意態。

魏書˙卷九十三˙恩倖傳˙茹皓傳:「樹草栽木,頗有野致。」

9.事物的道理。

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所以存亡殊致,始終不同。」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桎:ㄓˋ(名詞)1.古代的一種刑具,即腳鐐。見「桎梏」條。

○桎梏:ㄓˋ ㄍㄨˋ(1)腳鐐手銬。為古代的刑具,在足曰桎,在手曰梏,主要用來拘繫犯人。=枷鎖。

後漢書˙卷四十一˙鍾離意傳:「意遂於道解徒桎梏,恣所欲過,與剋期俱至,無或違者。」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九:「既籓籬之已觸,總桎梏而自甘。」

(2)束縛。

莊子˙德充符:「彼且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

(動詞)2.窒礙、阻礙。

莊子˙達生:「其靈臺一而不桎。」

3.束縛、監禁。

唐˙沈佺期˙被彈詩:「昆弟兩三人,相次俱囚桎。」

○槎桎:ㄔㄚˊ ㄓˋ監禁野獸的工具。

三國志˙卷十六˙魏書˙蘇則傳:「後則從行獵,槎桎拔,失鹿。」

 

※厔:ㄓˋ「庢」的異體字。

○盩厔縣:ㄓㄡ ㄓˋ ㄒㄧㄢˋ縣名。位在陝西省長安縣東,留業河與渭水的合流處。漢武帝時始置,故城在今陝西省盩厔縣東,屬右扶風。因此地山水曲折而得名。今大陸地區改為周至縣。

 

※庢:ㄓˋ(動詞)阻礙。說文解字:「庢,礙止也。」

文選˙枚乘˙七發:「發怒庢沓,清升踰跇。」李善˙注:「言初發怒,礙止而涌沸。」

○庢沓:ㄓˋ ㄊㄚˋ受阻礙而湧出。

文選˙枚乘˙七發:「發怒庢沓,清升踰跇,侯波奮振,合戰於藉藉之口。」

○庢礙:ㄓˋ ㄞˋ阻礙。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蛭:ㄓˋ(名詞)環節動物門蛭綱動物的總稱。體扁長柔軟,形似蚯蚓,前後各有一個吸盤,能刺入人畜肌膚中,吸吮血液。生活在淡水或溼潤處。

 

※窒:ㄓˋ(名詞)1.阻塞、充填。如:「窒息」。

呂氏春秋˙季秋紀˙季秋:「季秋行夏令,則其國大水,冬藏殃敗,民多鼽窒。」

明˙張居正˙辛未會試程策:「下流壅則上溢,上源窒則下枯。」

2.抑制、停止。

易經˙損卦˙象曰:「君子以懲忿窒慾。」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銍:ㄓˋ(名詞)1.割稻穀的鐮刀。說文解字:「銍,穫禾短鎌也。」

漢書˙卷九十九˙王莽傳中:「予之西巡,必躬載銍。」

(動詞)2.用鐮刀割。廣韻˙入聲˙質韻:「銍,刈也。」

○銍艾:ㄓˋ ㄧˋ用來收割農作物的鐮刀。

宋˙蘇軾˙稼說送張琥:「鋤、耰,銍艾相尋於其上者如魚鱗,而地力竭矣。」

 

※郅:ㄓˋ(副詞)1.極、至、最。

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文王改制,爰周郅隆。」

(名詞)2.姓。如漢代有郅奇、郅(ㄩㄣˋ)

○郅支:ㄓˋ ㄓ匈奴單于的名號,即郅支骨都侯單于,名叫呼屠吾斯。

漢書˙卷七十˙陳湯傳:「宣帝時匈奴乖亂,五單于爭立,呼韓邪單于與郅支單于俱遣子入侍。」明˙陸世廉˙西臺記˙第四齣:「山前有客祠彭越,塞上無人斬郅支。」

○郅治:ㄓˋ ㄓˋ天下大治,清明太平到極點。故稱盛世為「郅治之世」。

○郅隆:ㄓˋ ㄌㄨㄥˊ最為隆盛。

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文王改制,爰周郅隆。」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輊:()ㄓˋ ()ㄑㄧㄥ

()ㄓˋ(名詞)車前較低的部分。

詩經˙小雅˙六月:「戎車既安,如輊如軒。」

○軒輊:ㄒㄩㄢ ㄓˋ比喻高低輕重。軒,車前高起的部分。輊,車後低下的部分。幼學瓊林˙卷三˙人事類:「事有低昂曰軒輊,力相上下曰頡頏。」如:「不分軒輊」。

○不分軒輊:ㄅㄨˋ ㄈㄣ ㄒㄩㄢ ㄓˋ←→權衡輕重。

相比較的結果,分不出高下。如:「他在數理方面的程度和小張不分軒輊。」

○無分軒輊:ㄨˊ ㄈㄣ ㄒㄩㄢ ㄓˋ比較之下,無法分出高下輕重。如:「張氏兄弟二人棋藝無分軒輊,是棋壇的奇才。」

()ㄑㄧㄥ「輕」之異體。(動詞)1.鄙夷、不在乎。如:「輕生」、「輕敵」。

文選˙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

宋˙蘇軾˙教戰守策:「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

2.比……為輕。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太山,或輕於鴻毛。」

(形容詞)3.分量小。與「重」相對。如:「棉花比鐵輕。」

楚辭˙屈原˙卜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

4.程度淺。如:「罰得輕」、「病情輕」。

南朝梁˙簡文帝˙與蕭臨川書:「零雨送秋,輕寒迎節。」

5.數量少。如:「工作輕」、「年紀輕」。

6.卑賤、不重要的。如:「人微言輕」。

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7.方便、簡單的。如:「輕便」、「輕而易舉」。

8.靈巧快捷。如:「輕車」、「輕舟」。唐˙王維˙觀獵詩:「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9.沒有負擔和壓迫的。如:「無債一身輕。」

10.細微、柔弱。如:「雲淡風輕」、「輕聲細語」。

元˙白樸˙天淨沙˙孤村落日殘霞曲:「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

11.舒緩。如:「輕音樂」。

12.隨便、不莊重。如:「輕浮」、「輕佻」、「輕率」。

宋˙王安石˙示長安君詩:「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

(副詞)13.輕微的、不使力的。如:「微風輕拂」。

唐˙白居易˙琵琶行:「輕攏慢撚抹復挑。」

宋˙華岳˙江上雙舟催發詩:「後帆招手呼前帆,晝鼓輕敲總催發。」

14.不在乎的。如:「輕視」、「輕慢」。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侄:ㄓˊ(形容詞)1.堅固、牢固。玉篇˙人部:「侄,牢也,堅也。」

(名詞)2.同「姪」。

○世侄:ㄕˋ ㄓˊ:稱謂。對父輩朋友的自稱。

○侄子:ㄓˊ ˙ㄗ:稱謂:(1)稱兄弟的兒子。亦稱為「姪子」。如:「她的侄子因為北上求學,暫時寄宿她家。」

(2)稱同輩男性親友的兒子。亦稱為「姪子」。

 

※姪:ㄓˊ(名詞)稱謂:(1)用以稱兄弟的子女。如:「姪女」、「姪子」。

(2)用以稱親友的子女。如:「賢姪」、「世姪」。

(3)對父執輩的自稱。

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小姪已經把他令郎、令孫都接在此侍奉湯藥。」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挃:ㄓˊ(名詞)1.見「挃挃」條。

(動詞)2.撞。

太平廣記˙卷三四一˙韋浦:「主人有稚兒戲于門下,乃見歸以手挃其背,稚兒即驚悶絕,食頃不寤。」

○挃挃:ㄓˊ ㄓˊ收割的聲音。

詩經˙周頌˙良耜:「穫之挃挃,積之栗栗。」

 

※臸:()()ㄐㄧㄣˋ

()1.到達。說文解字:「臸,到也。」

2.如一。廣韻.平聲.之韻:「臸,如一也。」

()ㄐㄧㄣˋ3.前往。

明.張自烈.正字通.至部:「臸,前往也。」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垤:ㄉㄧㄝˊ(名詞)1.螞蟻穴口的小土堆。

詩經˙豳風˙東山:「鸛鳴于垤,婦歎于室。」毛亨˙傳:「垤,螘塚也。」

韓非子˙姦劫弒臣:「夫世愚學之人,比有術之士也,猶螘垤之比大陵也,其相去遠矣。」

2.小土堆。

孟子˙公孫丑上:「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

呂氏春秋˙似順論˙慎小:「人之情不蹶於山,而蹶於垤。」

○蟻垤:ㄧˇ ㄉㄧㄝˊ蟻穴周圍所封積的土堆。或稱為「蟻冢」。

抱朴子˙外篇˙喻蔽:「蟻垤之巔,無扶桑之林。」

○蝸居蟻垤:ㄍㄨㄚ ㄐㄩ ㄧˇ ㄉㄧㄝˊ謙稱自己的房舍窄小。

明˙朱權˙卓文君˙第二折:「先生不棄,蝸居蟻垤,暫屈一宿。」

○莫蹪於山而蹪於垤:ㄇㄛˋ ㄊㄨㄟˊ ㄩˊ ㄕㄢ ㄦˊ ㄊㄨㄟˊ ㄩˊ ㄉㄧㄝˊ比喻不管做什麼事都不可掉以輕心。蹪,跌倒。垤,小土堆。

淮南子˙人間:「人莫蹪於山而蹪於垤,是故人者輕小害,易微事,以多悔。」

 

※峌:ㄉㄧㄝˊ(形容詞)(ㄋㄧㄝˋ):高峻的樣子。

文選˙木華˙海賦:「則有崇島巨鼇,峌嵲孤亭。」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絰:ㄉㄧㄝˊ(名詞)1.古代喪服上用麻葛布做成的帶子。戴在頭上稱為「首絰」,束在腰間稱為「腰絰」。

儀禮˙喪服:「喪服,斬衰裳,苴絰,杖,絞帶。」鄭玄˙注:「麻在首、在要皆曰絰。首絰象緇布冠之缺項,要絰象大帶。」

(動詞)2.穿著喪服。

禮記˙檀弓上:「孔子之喪,二三子皆絰而出。」

○弁絰:ㄅㄧㄢˋ ㄉㄧㄝˊ弔喪時所戴的麻布素冠。

周禮˙春官˙司服:「凡弔事,弁絰服。」鄭玄˙注:「弁絰者如爵弁而素加環絰。」

○苴絰:ㄐㄩ ㄉㄧㄝˊ用苴麻做的帶子,是服斬衰之喪所用。

儀禮˙士喪禮:「苴絰大鬲下,本在左。」

○要絰:ㄧㄠ ㄉㄧㄝˊ麻布做成的喪服。

聊齋志異˙卷七˙金和尚:「孝廉縗絰臥苫塊,北面稱孤。」

○墨絰:ㄇㄛˋ ㄉㄧㄝˊ穿著黑色的喪服。古時在家居喪著白色喪服,如遇戰爭或其它重大事故不能守喪,則以黑色麻衣代喪服。始於春秋晉襄公時。

南史˙卷二十三˙王誕傳:「武帝伐劉毅,起為輔國將軍,誕固辭,以墨絰從行。」

○縗絰:ㄘㄨㄟ ㄉㄧㄝˊ麻布做成的喪服。

聊齋志異˙卷七˙金和尚:「孝廉縗絰臥苫塊,北面稱孤。」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耋:ㄉㄧㄝˊ(名詞)1.高齡、高壽。說文解字:「耋,年八十曰耋。」

2.泛指老年人。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使師一二耋老而綏馬。」

唐˙劉禹錫˙唐故尚書主客員外郎盧公集序:「三至郎署,坐成遺耋。」

○大耋:ㄉㄚˋ ㄉㄧㄝˊ年高的人。

文選˙陸機˙擬古詩十二首˙擬東城一何高:「三閭結飛轡,大耋嗟落暉。」

○耄耋:ㄇㄠˋ ㄉㄧㄝˊ指年紀很大的人。耄,年紀約八、九十歲。耋,年紀為七十歲。

漢˙曹操˙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八:「況自此再三十年,京已壽登耄耋,更削髮披緇坐此洞中為衲僧耶?」

 

※臷:()ㄉㄧㄝˊ ()ㄓˋ

()ㄉㄧㄝˊ1.老年人。同「耋」。集韻.入聲.屑韻:「說文:『年八十曰耋。』或不省。亦作臷。」

2.赤黑色的馬。

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上:「及車轔、四臷、小戎之篇,皆言車馬田狩之事。」

3.老。

漢書.卷八十一.孔光傳:「臣光智謀淺短,犬馬齒臷,誠恐一旦顛仆,無以報稱。」

三國.魏.吳質.答魏太子牋:「時邁齒臷,猶欲觸匈奮首,展其割裂之用也。」

4.「耋」之異體。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室:ㄕˋ(名詞)1.房間。如:「臥室」、「教室」、「工作室」、「休息室」。

2.朝廷、朝代。

書經˙康王之誥:「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

宋˙蘇軾˙教戰守策:「天下分裂,而唐室因以微矣。」

3.家、戶。

孟子˙離婁上:「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

漢˙王充˙論衡˙偶會:「富家之商,必奪貧室之財。」

4.妻子。

禮記˙曲禮上:「三十曰壯,有室。」

警世通言˙卷二十九˙宿香亭張浩遇鶯鶯:「緣此至弱冠之年,猶未納室。」

5.墳墓、墓穴。

詩經˙唐風˙葛生:「百歲之後,歸於其室。」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6.刀鞘、劍鞘。

史記˙卷七十八˙春申君傳:「趙使欲夸楚,為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請命春申君客。」

唐˙劉禹錫˙砥石賦˙序:「始予有佩刀甚良,至是澀不可拔,剖其室乃能出。」

7.機關團體中的工作單位。如:「人事室」、「祕書室」、「公共關係室」。

8.姓。如遼代有室昉。

 

※屋:(名詞)1.房舍。如:「住屋」、「茅屋」、「房屋」。

2.房間。如:「這屋子光線充足。」

3.車蓋。

文選˙張衡˙東京賦:「輹弩重旃,朱旄青屋。」

遼史˙卷五十五˙儀衛志一:「平頭輦,常行用之。制如逍遙,無屋。」

4.帳幕。通「幄」。

詩經˙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

墨子˙節葬下:「綸組節約,車馬藏乎壙,又必多為屋幕。」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以下為【罕用字】

※恎:()ㄉㄧㄝˊ ()ㄔˋ

()ㄉㄧㄝˊ1.惡性;狠戾。龍龕手鑑.心部:「恎,惡性也。」集韻.入聲.屑韻:「恎,博雅:『佷也。』」廣雅.釋詁:「恎,很也。」王念孫.疏證:「言很戾也。」

2.見「恎」。

○恎ㄊㄨㄥˊ:懼也。集韻.入聲.屑韻:「恎,恎,懼也。」

()ㄔˋ3.見「恎」、「恎」。

ㄈㄢˋ恎:惡性也。見集韻.去聲.至韻。

○恎ㄊㄨㄥˊ:惶遽也。見集韻.去聲.至韻。

 

※晊:()ㄒㄧˋ ()ㄉㄧㄝˊ

()ㄒㄧˋ(狀聲詞) 1.形容發笑聲。

詩經.衛風.氓:「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唐.儲光義.田家雜興詩八首之五:「安知負薪者,咥咥笑輕薄。」

()ㄉㄧㄝˊ(動詞) 2.咬。廣雅疏證.卷三下.釋詁:「咥,齧也。」

易經.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

明.馬中錫.中山狼傳:「是狼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實生之,今反欲咥我。」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胵:(名詞)鳥獸的胃或內臟。說文解字:「胵,鳥膍胵也。……一曰胵,五藏總名也。」

○膍胵:ㄆㄧˊ ㄔ反芻獸類或鳥類的胃。

 

※秷:ㄓˊ1.收穫。見玉篇.禾部。

2.刈禾聲。同「挃」。見集韻.入聲.質韻。

3.禾穗。見字彙.禾部。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洷:()ㄓˋ ()ㄐㄧㄥ

()ㄓˋ1.水名。見玉篇.水部。

2.」之異體。溼。見集韻.去聲.至韻。


()ㄐㄧㄥ3.「涇」之異體。見「涇河」條。

○涇河:ㄐㄧㄥ ㄏㄜˊ河川名。關中八川之一。源自甘肅省平涼西南的六盤山東麓;流入陝西省注入渭河,是渭河水系中的最大支流。

 

※眰:()ㄓˋ ()ㄉㄧㄝˊ ()ㄓˊ

()ㄓˋ1.視。見類篇.目部。

()ㄉㄧㄝˊ2.目出貌。見類篇.目部。

3.「眣」之異體。(1)目不正,斜視。說文解字:「眣,目不從正也。」段玉裁.注:「鉉無從字非。自眺至此,皆狀目之邪。」

(2)目露貌。廣韻.入聲.鎋韻:「眣,目露貌,出聲類。」廣韻.入聲.屑韻:「眣,目出。」

(3)以目使人。集韻.入聲.屑韻:「眣,一曰:以目使人也。」

()ㄓˊ3.(至見)」之異體。視。見集韻.入聲.質韻。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駤:ㄓˋ1.馬負重難行貌。同「騺」。廣雅.釋詁:「駤,止也。」王念孫.疏證:「駤者,說文:『騺,馬重貌。』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云:『惠公馬騺不行。』騺與駤同。」

2.忿戾乖理不通達。

淮南子.脩務:「胡人有知利者,而人謂之駤。」高誘.注:「駤,忿戾惡理不通達。」

3.馬高大。集韻.去聲.至韻:「駤,馬高大。」

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五方佛列表

【表一】                       張老師解說



 

1.如是我聞。

6.曼殊室利

 

2.一時

4.廣嚴城

7.12願即剎土境義。

  分三組表之

(1)(3)(6)

—(2)(4)(5) (8)(9)

(7)(10)(11)(12)

3.

 

5.來眾。

 

 

福功德

視發心而言

 

【補充說明】12願:

1.成佛時

A.自身光明。能照無量無邊世界。

B.32大人相。80好隨形。莊嚴其身。

C.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3.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乏少。

6.一切諸根不具者。聞我名。皆得端正黠慧。無疾苦。

 

2.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

  光明廣大。功德巍巍。

  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日月。

  幽冥眾。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4.令邪道。安住菩提道中。

  二乘入大乘住。

5.修梵行者。不缺。

  有毀戒者。聞我名。還得清淨。

8.女轉男身。

9.外道入正見。

 

7.眾病逼切。

  無救無歸。  聞我名。

  無醫無藥。  皆得安樂。

  無親無家。  轉進乃至證菩提。

  貧窮多苦。

10.王法所錄。  聞我名。

   無量陵辱。

   悲愁煎逼。  能解。

11.飢渴所惱。聞我名。得上妙飲食。

12.貧無衣服。   聞我名。

   蚊蝱寒熱。

   晝夜逼惱。   得一切滿足。

 

【表二】                    張老師解說

1.經名:

  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

  12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呪。

  拔除一切業障。

2.剎土:

(1)無女人、三惡道苦音聲。

(2)琉璃為地。金繩界道。

   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

3.11橫:

(1)無藥醫。     (7)水溺

(2)遇蒙古大夫   (8)惡獸噉

(3)卜問殺生     (9)墮崖

(4)王法         (10)毒藥呪咀

(5)非人奪       (11)餓死

(6)火焚

 

剎土(修持)儀軌:

1.左右二輔:  日光、月光遍照菩薩

2.外導:文殊、觀世音、得大勢、無盡意、

        寶檀華、藥王、藥上、彌勒菩薩。

3.護法:

宮毘羅   伐折羅

迷企羅  安底羅

頞儞羅  珊底羅

因達羅   波夷羅

摩虎羅  真達羅

招杜羅  毘羯羅

4.藥師咒49

五色彩旛。          五色縷。結我名

七層燈。

49遍誦經。

49燈供佛。         藥師咒108

燈大如車輪。        治百病

49日光明。

49日放生。

 

道場供養

諸佛菩薩道場

是因成就力而生大地相應法。是果供眾生。

而非靠錢財所建、眾生所捐的。

且佛菩薩道場,自有他們儀軌。

    世間所能譬喻、比較的。

與諸佛菩薩共修 ̄\如  法\天地

而非與世間人共修/不如法/之別

不是錢成就\—有為法

而是法成就/—出世法。

 

※附錄《藥師咒》

南謨薄伽伐帝  鞞殺社  窶嚕薜琉璃  薄喇婆  喝囉闍耶

怛他揭多耶  阿囉喝帝  三藐三勃陀耶  怛姪他

  鞞殺逝  鞞殺逝  鞞殺社  三沒揭帝  莎訶。

 

藥師心咒

(爹雅他    貝卡這  貝卡這  瑪哈貝卡這

  拉喳  薩穆嘎喋  梭哈。)

 

 

【相關問答】張老師解說

1.為何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

答:

此機相類,即指藥師。

相類—比較有緣,且能夠迫切需要的。

相—相相亦相應。

類—此土與藥師。

 

2.為何說: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答:

有佛即有相 

有法亦有相  統稱像法。

有僧亦有相 

三期:

     正、像、末。指中階段。

 

3.「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未強調「須往生其國」,即能得此果。然否?

答:

與佛有緣,必定成就。

即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不必特指西方。

方方無位。佛無方位。有即是。

無,任何一方也無用。

 

4.「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何人能得此利益?

答:

A修行者。

B與佛有緣者。

 

5.「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邪道都能得此利益嗎?

答:

邪道有佛緣者。

 

6.「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聞名即可?還須稱名、禮拜、懺悔否?或是此眾生宿世即與藥師佛有緣,且久劫薰修?

答:

聞名是宿行,得救是精進果。有母。

稱名是功力,有父。

 

7.請問:「從彼命終。還生人趣。得正見精進。善調意樂。便能捨家。趣於非家。如來法中。受持學處。無有毀犯。正見多聞。解甚深義。離增上慢。不謗正法。不為魔伴。漸次修行。諸菩薩行。速得圓滿。」此段經文該如何解說?

答:

(1)從彼命終。還生人趣。

   有宿緣故,

   因果盡故。

(2)得正見精進。善調意樂。

   因佛開、示、悟、入四道()故。

(3)便能捨家。趣於非家。

   基礎條件。

(4)如來法中。受持學處。無有毀犯。

   指二地以上。

(5)正見多聞。解甚深義。離增上慢。

   入佛知見故。

(6)不謗正法。不為魔伴。

   無分別心,指八地以上。

(7)漸次修行。諸菩薩行。

   明心見性始名修。

(8)速得圓滿。

   次第或頓超,

   全仗當事人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