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以『堯』為字根衍生的字(一)


以『堯』為字根衍生的字(一)

※壵:ㄧㄠˊ1.土高起的樣子。說文解字:「垚,土高貌。」

2.「堯」之異體。

 

※堯:ㄧㄠˊ(形容詞)1.高。說文解字:「堯,高也。」墨子˙親士:「王德不堯堯者,乃千人之長也。」

(名詞)2.古帝陶唐氏的號。相傳為帝嚳次子,初封於陶,又封於唐,在位百年,有德政,後傳位於舜。

3.姓。如明代有堯世美。


 

※嶢:ㄧㄠˊ見「嶢嶢」條。

○嶢嶢:ㄧㄠˊ ㄧㄠˊ(1)高峻的樣子。

文選˙揚雄˙甘泉賦:「直嶢嶢以造天兮,厥高慶而不可乎彌度。」

文選˙曹植˙七啟:「志飄飄焉,嶢嶢焉,似若狹六合而隘九州。」

(2)形容正直、完美等純粹的狀態。

新唐書˙卷九十七˙魏徵傳˙贊曰:「皓皓者易汙,嶢嶢者難全。」

○岧嶢:ㄊㄧㄠˊ ㄧㄠˊ山勢高峻的樣子。

三國˙魏˙曹植˙九愁賦:「踐蹊徑之危阻,登岧嶢之高岑。」

唐˙崔顥˙行經華陰詩:「岧嶢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迢嶢:ㄊㄧㄠˊ ㄧㄠˊ高峻的樣子。

明˙無名氏˙貧富興衰˙第一折:「殿宇嵬峨雲靉靆,鐘樓高聳勢迢嶢。」

○嶢屼:ㄧㄠˊ ㄨˋ山高險的樣子。

文選˙左思˙吳都賦:「爾其山澤,則嵬嶷嶢屼。」

南朝梁˙沈約˙桐柏山金庭館碑:「九重嶢屼,三山璀璨。」

○嶢崎:ㄧㄠˊ ㄑㄧˊ山路曲折。形容奇怪而不合常理的事情。

朱子語類˙卷十一˙讀書法下:「讀書只就一直道理看,剖析自分曉,不必去偏曲處看。易有個陰陽,詩有個邪正,書有個治亂,皆是一直路逕,可見別無嶢崎。」

○嶢崢:ㄧㄠˊ ㄓㄥ高峻的樣子。

文選˙張衡˙思玄賦:「勉自強而不息兮,蹈玉階之嶢崢。」

○嶢關:ㄧㄠˊ ㄍㄨㄢ 位於陝西省藍田縣東南方的關隘,漢高祖破秦兵於此。或稱為「藍田關」。

○嶢嶢易缺:ㄧㄠˊ ㄧㄠˊ ㄧˋ ㄑㄩㄝ比喻剛直的性格易招致怨禍。

語本後漢書˙卷六十一˙黃瓊傳:「常聞曰:『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汙。』陽春之曲,和高必寡。」

 

※撓:ㄋㄠˊ(動詞)1.攪擾、阻擾。如:「阻撓」。

左傳˙成公十三年:「離散我兄弟,撓亂我同盟。」

莊子˙駢拇:「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於仁義。」

○阻撓:ㄗㄨˇ ㄋㄠˊ故意妨礙、阻攔。=反對、阻止、阻擋、阻難、阻礙、阻攔←→成全。

福惠全書˙卷三十˙庶政部˙條陳興革:「雖或他有所不便,陰相阻撓,亦毅然行之。」

2.屈服、屈曲。如:「屈撓」、「百折不撓」。

國語˙晉語二:「抑撓志以從君,為廢人以自利也。」

○屈撓:ㄑㄩ ㄋㄠˊ屈服折從。如:「失敗並不可恥,只要不屈撓,終有成功的一天。」

○百折不撓:ㄅㄞˇ ㄓㄜˊ ㄅㄨˋ ㄋㄠˊ意志剛強,雖受盡挫折,仍能堅持不變,奮鬥

到底。亦作「百折不回」、「百折不挫」。=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百折不挫、堅韌不拔、絕不屈服←→一蹶不振、半途而回、因噎廢食、知難而退。

漢˙蔡邕˙太尉喬玄碑:「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可不奪之風。」

3.抓、搔。如:「撓癢」、「抓耳撓腮」。

水滸傳˙第三十一回:「我的本事不要箱兒裡去取,正是撓著我的癢處。」

○抓耳撓腮:ㄓㄨㄚ ㄦˇ ㄋㄠˊ ㄙㄞ抓抓耳朵,搔搔腮幫子。形容人在喜悅、生氣、焦急或苦悶時的神情。亦作「爬耳搔腮」、「抓耳搔腮」。

西遊記˙第一回:「那些猴有膽大的,都跳進去了,膽小的,一個個伸頭縮頸,抓耳撓腮,大聲叫喊,纏一會,也都進去了。」

紅樓夢˙第十二回:「賈瑞聽了,喜的抓耳撓腮。」


 

※橈:ㄋㄠˊ(名詞)1.船槳。

五代十國後蜀˙歐陽炯˙南鄉子˙畫舸停橈詞:「畫舸停橈,槿花林外竹橫橋。」

(動詞)2.彎曲。

列子˙湯問:「汨流之中,綸不絕,鉤不伸,竿不橈。」

新唐書˙卷一三二˙吳兢傳:「橈直就曲,斲方為刓。」

3.曲解、歪曲。

漢書˙卷九十˙酷吏傳˙周陽由傳:「所愛者,橈法活之,所憎者,曲法滅之。」

4.冤屈。

禮記˙月令:「斬殺必當,毋或枉橈。」史記˙卷五十三˙蕭相國世家:「上已橈功臣。」

5.擾亂。

易經˙說卦:「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

6.削弱。

漢書˙卷一˙高帝紀:「項羽數侵奪漢甬道,漢軍乏食,與酈食其謀橈楚權。」

 

○枉橈:ㄨㄤˇ ㄋㄠˊ(1)違法曲斷,使有理不得申。

禮記˙月令:「斬殺必當,毋或枉橈。」

(2)彎曲。

淮南子˙脩務:「琴或撥剌枉橈,闊解漏越,而稱以楚莊之琴。」高誘˙注:「枉橈,曲弱。」

清˙曾國藩˙金陵湘軍陸師昭忠祠記:「甫歷三載,楹棟枉橈,牆宇(+攴ㄑㄧ)陊。」

○逗橈:ㄉㄡˋ ㄋㄠˊ曲行避敵,觀望不前。或作「逗撓」。

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傳:「廷尉當恢逗橈,當斬。」

○橈敗:ㄋㄠˊ ㄅㄞˋ覆敗。

左傳˙成公二年:「畏君之震,師徒橈敗。」

○橈骨:ㄋㄠˊ ㄍㄨˇ人類和脊椎動物的前臂兩長骨之一。如:「人類前臂兩長骨中較短者為橈骨。」

○蘭橈:ㄌㄢˊ ㄋㄠˊ以木蘭樹製成的船槳,在詩文中常用來代表船。

唐˙劉禹錫˙採菱行:「爭多逐勝紛相向,時轉蘭橈破輕浪。」

宋˙歐陽修˙採桑子˙春深雨過西湖好詞:「蘭橈畫舸悠悠去,疑是神仙。」

○橈動脈:ㄋㄠˊ ㄉㄨㄥˋ ㄇㄞˋ前臂肱動脈的一個分支。如:「我們最常測量脈膊的地方是腕部的橈動脈。」

○膚橈目逃:ㄈㄨ ㄋㄠˊ ㄇㄨˋ ㄊㄠˊ比喻人膽小無勇。

語本孟子˙公孫丑上:「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橈,不目逃。」

 

※鐃:ㄋㄠˊ(名詞)1.樂器名:(1)青銅製,形似鈴無舌,體短而闊,有中空的短柄可安木把。一般以大、中、小三件為一組,用以止息擊鼓。

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鐃止鼓,以金鐸通鼓。」鄭玄˙注:「鐃如鈴無舌,有秉,執而鳴之,以止擊鼓。」

(2)銅製的打擊樂器。一副兩片,形狀像鈸,但中間隆起部分較小。

清史稿˙卷一○一˙鐃歌樂地:「鐃,笵銅為之,面徑一尺二寸。中隆起,穿孔貫紃,左右合擊。」

(動詞)2.攪擾。通「撓」。

莊子˙天道:「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

○鐃吹:ㄋㄠˊ ㄔㄨㄟˋ樂曲名。為古代的軍樂。=鐃歌。

○鐃歌:ㄋㄠˊ ㄍㄜ樂曲名。古代的軍樂,行軍時,在馬上演奏。為鼓吹樂的一部。歌辭內容龐雜,其中有敘戰陣、記祥瑞、表武功,也有關涉男女私情。今存有漢曲十八篇,收入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亦作「鐃吹」。

○鐃鈸:ㄋㄠˊ ㄅㄚˊ樂器名。銅製呈圓盤狀的合擊樂器,小的稱為「鐃」,聲音較響亮。大的稱為「鈸」,聲音較渾厚。

儒林外史˙第四回:「喫了開經麵,打動鐃鈸、叮噹,念了一卷經,擺上早齋來。」

 

※譊:ㄋㄠˊ(動詞)喧嘩、呼叫。說文解字:「恚也。」徐鍇˙繫傳:「聲高噪獰也。」

晉書˙卷五十˙庾純傳:「臨時諠譊,遂至荒越。」

○譊譊:ㄋㄠˊ ㄋㄠˊ(1)爭辯聲。

漢˙揚雄˙法言˙寡見:「譊譊者,天下皆訟也。」

(2)怒叫聲。

漢˙無名氏˙孤兒行:「里中一何譊譊,願欲寄尺書,將與地下父母,兄嫂難與久居!」

 

※澆:ㄐㄧㄠ(動詞)1.液體由上往下淋灌。如:「澆水」、「澆油」。

唐˙李賀˙浩歌:「買絲繡作平原君,有酒惟澆趙州土。」

○澆水:ㄐㄧㄠ ㄕㄨㄟˇ以水澆灌。如:「這些菜苗需要每天澆水,免得枯槁了。」

(形容詞)2.輕浮的、淺薄的。

唐˙李白˙古風詩五十九首之二十五:「世道日交喪,澆風散淳源。」


 

※磽:ㄑㄧㄠ(形容詞) 1.堅硬。

唐˙舒元輿˙坊州按獄詩:「風冷木長瘦,石磽人亦勞。」

2.土壤堅硬貧瘠,不適宜耕種。

孟子˙告子上:「地有肥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趙岐˙注:「磽,薄也。」

漢書˙卷五十一˙賈山傳:「地之磽者,雖有善種,不能生焉。」

○磽地:ㄑㄧㄠ ㄉㄧˋ多石貧瘠的土地。

○磽瘠:ㄑㄧㄠ ㄐㄧˊ土地不肥沃。

宋˙陸游˙蔬圃詩:「磽瘠財三畝,勤劬賴兩奴。」

○磽确:ㄑㄧㄠ ㄑㄩㄝˋ(1)多砂石、不宜種植的貧瘠土地。

東觀漢記˙卷十五˙丁綝傳:「昔孫叔敖敕其子,受封必磽确之地。」

(2)多石而堅硬的路。

(3)堅石。

唐˙歐陽詹˙石韞玉賦:「內抱貞明,蓄珪璋而自異;外封磽确,與砮礪而攸同。」

○磽薄:ㄑㄧㄠ ㄅㄛˊ土地堅硬不肥沃。

唐˙梁肅˙通愛敬陂水門記:「化磽薄為膏腴者,不知幾千萬畝。」

 

※翹:()ㄑㄧㄠˊ ()ㄑㄧㄠˋ

()ㄑㄧㄠˊ(名詞)1.鳥類尾部的長羽毛。說文解字:「翹,尾長毛也。」

2.婦女髮上的飾物,形似鳥尾。

唐˙白居易˙長恨歌:「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動詞)3.舉起、抬高。如:「翹足」、「翹首」、「翹望」。

○翹首:ㄑㄧㄠˊ ㄕㄡˇ抬頭。

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傳˙陶潛傳:「策扶老而流憩,時翹首而遐觀。」

(形容詞) 4.特出。

晉書˙卷八十七˙涼武昭王李玄盛傳:「採殊才於巖陸,拔翹彥於無際。」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凡此諸人,皆其翹秀者。」

()ㄑㄧㄠˋ(動詞)5.突起、高起。如:「這張板凳,兩頭都翹起來了。」

6.開溜。如:「翹家」、「翹課」。


 

※蹺:ㄑㄧㄠ(動詞)1.抬起、舉起。如:「蹺腳」、「蹺起大拇指稱讚。」

紅樓夢˙第九十九回:「李十兒坐在椅子上,蹺著一隻腿。」

2.死。如:「蹺了」、「蹺辮子」。

○蹺辮子:ㄑㄧㄠ ㄅㄧㄢˋ ˙ㄗ俗稱死亡為蹺辮子。根據傳說,在留辮子的時代,人在活著的時候辮子是下垂的,而死後入殮則要編結起來,置於頭部上方,所以蹺辮子就成了死亡的代稱。亦稱為「翹辮子」。

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三回:「誰知他的藥吃錯了,第二天他就蹺了辮子了。」

(名詞)3.一種在傳統戲劇、舞蹈中供表演者綁在腳上使用的木製道具。如:「蹺工」、「踩高蹺」。

○踩高蹺:ㄘㄞˇ ㄍㄠ ㄑㄧㄠ一種民俗體育運動。分為兩種,一種是把長約三至五尺的木棒拴在腳上,且歌且舞;一種是兒童站在大人肩上,且歌且舞。每逢節日,常在街頭巡迴演出。

 

○高蹺:ㄍㄠ ㄑㄧㄠ雙足縛於直立的木棍上行走的遊戲,舊稱為踏蹺。亦作「高趫」。

○踏蹺:ㄊㄚˋ ㄑㄧㄠ將雙腳綁在棍上踏板藉以行走的民俗遊藝。亦作「踏高蹻」。

元˙周密˙武林舊事˙卷二.舞隊:「鼓板、踏蹺、撲旗。」

○蹺家:ㄑㄧㄠ ㄐㄧㄚ逃家。如:「青少年蹺家在外遊蕩,是件很危險的事。」

○蹺課:ㄑㄧㄠ ㄎㄜˋ曠課。如:「老師們為防止學生蹺課,每堂課必點名。」

○蹺敧:ㄑㄧㄠ ㄑㄧ怪異、違背常情。「敧」文獻異文作「欹」。亦作「蹺蹊」、「蹊蹺」。

朱子語類˙卷二十九˙論語˙公冶長下:「如一件物事相似,自恁地平平正正,更不著得些子蹺欹。」

○蹺蹊:ㄑㄧㄠ ㄒㄧ奇怪,違背常情。亦作「蹺敧」、「蹊蹺」。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小娘子與那後生看見趕得蹺蹊,都立住了腳。」

水滸傳˙第十四回:「我們見他偌大一條大漢,在廟裡睡得蹺蹊,亦且面生,又不認得,因此設疑,捉了他來這里。」

○蹊蹺:ㄒㄧ ㄑㄧㄠ怪異而違背常情。亦作「蹺敧」、「蹺蹊」。

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一折:「子細尋思,兩回三次,這場蹊蹺事。」

文明小史˙第三十六回:「六人看這光景,覺得有些蹊蹺。」

○蹺蹺板:ㄑㄧㄠ ㄑㄧㄠ ㄅㄢˇ一種兒童遊樂器具。兩人坐在一塊長木板的兩端,木板中央有軸支撐,可上下起伏取樂。亦稱為「翹翹板」。

○蹺足而待:ㄑㄧㄠ ㄗㄨˊ ㄦˊ ㄉㄞˋ蹺起腳來等待。形容非常輕鬆的等待成果。

三國˙蜀˙諸葛亮˙勸蔣士勤攻已闕教:「自今以後,諸有忠慮於國,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定,賊可死,功可蹺足而待矣。」

 

※嘵:ㄒㄧㄠ見「嘵嘵」條。

○嘵嘵:ㄒㄧㄠ ㄒㄧㄠ(1)恐懼聲。

詩經˙豳風˙鴟鴞:「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嘵嘵。」

(2)爭辯聲。

唐˙韓愈˙重答張籍書:「擇其可語者誨之,猶時與吾悖,其聲嘵嘵。」

(3)多言的樣子。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口中嘵嘵說:『悔氣!來得遲了。』」

聊齋志異˙卷十˙胭脂:「彼嘵嘵者直以桎梏靜之,何怪覆盆之下多沉冤哉!」

○嘵舌:ㄒㄧㄠ ㄕㄜˊ多話,喋喋不休。

老殘遊記二編˙第五回:「閣下一定要縱容世兄,我也不必嘵舌,但看御史參起來,是壞你的官?是壞我的官?」

○嘵咋:ㄒㄧㄠ ㄓㄚˋ恐嚇。

宋˙歐陽修˙南獠詩:「嘵咋計不出,還出招安辭。」

 

※驍:ㄒㄧㄠ(名詞)1.良馬。說文解字:「驍,良馬也。」

文選˙顏延之˙赭白馬賦:「料武藝﹑品驍騰。」

(形容詞)2.勇武剛健。如:「驍勇」、「驍悍」。

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傳:「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

○驍勇:ㄒㄧㄠ ㄩㄥˇ勇猛。←→寒怯、畏怯。

晉˙江統˙徙戎論:「今五部之眾,戶至數萬,人口之盛,過于西戎,其天性驍勇,弓馬便利,倍于氐、羌。」

三國演義˙第九回:「呂布驍勇,萬不能敵。」

○驍悍:ㄒㄧㄠ ㄏㄢˋ驍勇強悍。

三國志˙卷五十一˙吳書˙宗室傳˙孫翊傳:「驍悍果烈,有兄策風。」

○驍騰:ㄒㄧㄠ ㄊㄥˊ勇健。

唐˙杜甫˙房兵曹胡馬詩:「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驍騎:ㄒㄧㄠ ㄐㄧˋ(1)古時武官的名號。

漢書˙卷五十四˙李廣傳:「吳楚反時,為驍騎都尉。」

(2)勇武的騎兵。亦作「梟騎」。

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傳:「此皆驍騎難制,又恐其為誘兵也。」

○驍將:ㄒㄧㄠ ㄐㄧㄤˋ勇武的將領。亦作「梟將」。

後漢書˙卷十三˙隗囂傳:「吳、耿驍將,雲集四境。」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賽兒自來調方大、康昭、馬效良、戴德如四員驍將,各領三千人馬,連夜悄悄的到青州曼草坡。」

○驍驍:ㄒㄧㄠ ㄒㄧㄠ勇往直前。

晉˙陸雲˙贈顧彥先詩:「悠悠山川,驍驍征遐。」

○驍衛:ㄒㄧㄠ ㄨㄟˋ(1)舊時稱防衛首都或宮廷的軍隊。

晉書˙卷二十四˙職官志:「武帝初省,使中軍將軍羊祐統二衛、前、後、左、右、驍衛等營,即領軍之任也。」

(2)古時武官的名號。

○將銳兵驍:ㄐㄧㄤˋ ㄖㄨㄟˋ ㄅㄧㄥ ㄒㄧㄠ將領精銳,士兵勇健。

三國演義˙第一○一回:「人人奮勇,將銳兵驍,雍、涼兵抵敵不住,望後便退。」

 

※曉:ㄒㄧㄠˇ(名詞)1.天剛亮的時刻。如:「破曉」、「拂曉」。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破曉:ㄆㄛˋ ㄒㄧㄠˇ天剛亮。=拂曉、清晨、凌晨、黎明←→入夜、傍晚、黃昏。

宋˙楊萬里˙郡圃曉步因登披僊閣詩:「昨來風日較暄些,破曉來游特地佳。」

宋˙陸游˙杏花詩:「念當載酒醉花下,破曉啼鶯先喚人。」

○拂曉:ㄈㄨˊ ㄒㄧㄠˇ天將亮時。=破曉、清晨、凌晨、黎明←→傍晚、黃昏。

如:「拂曉時分,雞鳴四起。」

2.姓。如明代有曉枝。

(形容詞)3.清晨的。如:「曉霧」、「盧溝曉月」。

唐˙李商隱˙常娥詩:「長河漸落曉星沉。」

○盧溝曉月:ㄌㄨˊ ㄍㄡ ㄒㄧㄠˇ ㄩㄝˋ燕京八景之一。因雄偉壯麗的盧溝橋在曙光未露,明月映照下,風景絕美而得名。

(動詞)4.知道、明白。如:「知曉」、「洞曉」、「家喻戶曉」。

漢˙王充˙論衡˙變虛:「人不曉天所為,天安能知人所行。」

○知曉:ㄓ ㄒㄧㄠˇ知道。

唐˙韓愈˙與崔群書:「僕愚陋無所知曉,然聖人之書,無所不讀。」

○洞曉:ㄉㄨㄥˋ ㄒㄧㄠˇ深切知曉。

宋史˙卷二八三˙丁謂傳:「善談笑,尤喜為詩,至於圖畫﹑博奕、音律,無不洞曉。」

○家喻戶曉:ㄐㄧㄚ ㄩˋ ㄏㄨˋ ㄒㄧㄠˇ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事情、名聲傳布極廣。←→遁世無聞。

鏡花緣˙第八十一回:「今日之下,其所以家喻戶曉,知他為忠臣烈士,名垂千古者,皆由無心而傳。」

情變˙第四回:「一人傳十,十人傳百,區區一個八里鋪,能有多大地方,不到幾天,便傳得家喻戶曉。」

5.告知。如:「曉以利害」。

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以曉左右。」


 

※燒:ㄕㄠ(動詞)1.使東西著火。如:「燃燒」。

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燃燒:ㄖㄢˊ ㄕㄠ二物質劇烈化合,產生光與熱的現象。最常見的燃燒現象即是可燃物質在空氣中與氧產生劇烈的化合作用,而發出光與熱。=焚燒、點火、點燃←→滅火、熄滅。

2.加熱使物體發生變化。如:「燒水」、「燒炭」、「燒飯」、「燒磚」。

○燒水:ㄕㄠ ㄕㄨㄟˇ(1)將水加熱。如:「他用水壺燒水來泡咖啡。」

(2)熱水。=開水。

如:「他用燒水泡麵充飢。」

○燒飯:ㄕㄠ ㄈㄢˋ(1)煮飯燒菜。=煮飯。

(2)一種遼、金、元的習俗。焚燒祭祀後的酒食。

金史˙卷一○五˙張暐傳:「明昌二年,太傅徒單克寧薨,章宗欲親為燒飯。」

3.一種烹調方法:()先用油炸,再加湯汁來炒或煮。如:「燒茄子」、「紅燒鯉魚」。

○紅燒:ㄏㄨㄥˊ ㄕㄠ一種烹調方式。將魚、肉加油,放入蔥、蒜略炒,再加入醬油、冰糖等調味料,燜熟至肉色呈紅黑色即可。如:「紅燒肉」。

() 烤。如:「叉燒」、「燒烤」。

○叉燒:ㄔㄚ ㄕㄠ一種廣東口味的燒烤熟肉。將肉條塗上醬料,以明爐或叉放炭火上燒烤即成。可以入菜,亦可製成點心。

○燒烤:ㄕㄠ ㄎㄠˇ(1)用火烘烤。如:「媽媽用小火燒烤肉片,夾在吐司裡味道格外鮮美。」

(2)經火烘烤的食物,通常將肉類或海鮮放在火上,一面烤,一面塗上醬料。如:「他最喜歡和朋友邊喝啤酒,邊吃燒烤。」

(名詞)4.人因病而體溫失常,發生高熱。如:「發燒」。

○發燒:ㄈㄚ ㄕㄠ(1)因病毒、細菌感染或其他傷害,引起體溫調節中樞的異常,而使體內溫度失去平衡,呈現體溫較正常溫度高的狀態。主要因熱量的產生過多所致。亦稱為「發熱」。←→退燒。

(2)比喻非常興盛或狂熱。如:「最近股市又發燒了。」

(形容詞)5.燒烤的。如:「燒餅」、「燒雞」、「燒鴨」。

○燒餅:ㄕㄠ ㄅㄧㄥˇ(1)一種用麵粉製成,烘烤成熟的食品,表面多附有芝麻。

(2)古時一種包羊肉、蔥餡的餅。製法或與今不同。見齊民要術˙卷九˙作燒餅法。

○燒鴨子:ㄕㄠ ㄧㄚ ˙ㄗ將鴨子處理乾淨後,加調味懸在火上薰烤而成。亦稱為「烤鴨」。

6.在音響界極受注目的。如:「這一張紀念莫札特二百年的選曲唱片,是一張狂熱的燒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